10月21日上午,学校召开2021年国家基金(以下简称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启动大会。会议通报2020年国家基金申请资助情况,对2021年申报工作进行部署,邀请10位中层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分享经验与做法。校长吴德要求从办学观念的转变、学术队伍的优化、学术氛围的营造、学术平台条件建设、学术管理、学术成果寻找实际不足与突破口,努力营造申报国家基金项目的学术氛围,显著提高申报率和资助率,力促早日实现每年100项立项的奋斗目标。
吴德指出,学校在基金项目的申报和组织上常抓不懈,一直采取多种办法提高申报质量,科技处与院、所、室群策群力,千方百计增加申报项目总量。目前,学校基金项目立项总数与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基本相当,但与部属院校及其他一流农业大学相比,需要从办学观念的转变、学术队伍的优化、学术氛围的营造、学术平台条件建设、学术管理、学术成果6个方面寻找差距。
吴德强调,我们首先要改变办学观念,走开放办学的路子。学校长期以自主培养的人才为主体,导师与外界学术交流少,进入专家库内各类层次人员少。各个学院要以开放化思维在全国各地抢夺人才,优势学科要花力气引进拔尖人才,新型学科要寻找全国优势团队的博士人才。人才多元化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这是大家当前必须花精力抢做的一项工作。
吴德指出,今年学校拿出200万元改造学术场馆,希望大家举办更多学术交流活动,让更多师生参与其中。教师工作部、科技处、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要联动起来举办更多学术活动,研究生院要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上动脑筋,共同打造全校优良学术氛围。
吴德指出,学科平台建设尚存不足,要打造资源共享与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学校在想办法把所有仪器设备连网,实现自然科学的仪器设备共享共用。人文社科需要实现数据库、软件分析系统等平台的科学化管理,避免重复购买,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吴德通过纵向比、横向比,指出我校建成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每年要超过100项基金项目、要位列一流农业大学,学术管理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大家要从研究生管理体系上严抓严管,对读书报告、开题报告、科研论文发表进行全过程跟踪,才能早日实现“十四五”期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增至8个、2个学科进入1‰的目标。他要求科技处、研究生院与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既要有高水平论文产生,也要有本领域TOP期刊论文数量增加,在学术成果上创牌子、冲亮点。
吴德希望大家抓好基金项目申报的内涵建设,从学术问题、学术方法、申报质量上花大力气进行提升,每个单位至少有七八项有把握立项的申报项目,更要依据科技处安排的申报方案跟进进度,做实做好细节管理。
会议介绍2020年国家基金申请资助情况,从7个方面对2021年申报工作作出安排。
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玉米研究所、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水稻研究所负责人受邀分别从领导重视、传帮带、细节写作、注意事项、团队组建、面临挑战、压力传导、申报奖励、把脉诊断、内部查重等方面分享所在中层单位的申报经验与体会。
2018年借调到国家基金委工作的冯琳教授、2019年借调到国家基金委工作的朱孝波老师分别从规范内容、申报书制作、逻辑严谨、关键性问题提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注意事项等方面分享国家基金委严肃严格严谨的管理工作进行介绍。
全校学院、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分管科研工作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科技处老师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