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草学会《关于开展第六届(2023-2024年度)草业科学技术奖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现对我校主持完成的“湿热地区饲草青贮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进行公示。
公示期:2024年10月22日-2024年10月28日(5个工作日)。公示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项目有异议,请实名以书面形式向科技管理处反馈,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凡匿名异议或超出期限异议的,将不予受理。
联系人:肖熠 028-86293017。
附件:“湿热地区饲草青贮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公示信息
四川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
2024年10月22日
附件
“湿热地区饲草青贮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公示信息
项目名称:湿热地区饲草青贮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提名奖种:(2023-2024年度)草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一、项目简介
西南地区是我国牛羊产业四大优势产区之一,该区饲草丰富,但加工技术不匹配,冬春季饲草料严重短缺,是牛羊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青贮是破解西南地区饲草难以贮存困境的重要途径,但该区域饲草含水量高、适应本土青贮用乳酸菌缺乏、湿热环境下霉菌等腐败菌易滋生是导致青贮饲料腐败的根本原因。项目聚焦“青贮原料降湿、本土青贮用乳酸菌研发、抑制青贮料中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开展了15 年系统深入研究,在湿热地区饲草青贮调控理论、青贮原料生产和青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大力推广应用。
1. 揭示了湿热地区饲草青贮品质不稳定的关键影响参数及其作用机理,为乳酸菌的优选明确了方向。探明了饲草含水量大于80%、温度高于35℃是导致腐败菌增殖、霉变的主要因素;通过环境因素-微生物组-代谢产物-品质分析,系统阐明了原料含水量高于80%会引发劣化品质的梭菌等腐败菌富集,温度高于35℃加速腐败菌发酵,导致营养成分大量降解,青贮品质下降;首次明确了现有商业乳酸菌不能提高湿热地区青贮饲料质量的根本原因是耐热性差,为乳酸菌的优选明确了方向。
——2. 构建了湿热地区青贮乳酸菌资源库,创新形成耐高温特色乳酸菌调控青贮发酵品质的机制。历经10余年,从湿热地区青贮原料、青贮饲料取样1000余份,分离纯化出2000余株乳酸菌,构建了该区域青贮乳酸菌种质资源库;优选出耐高温特色乳酸菌菌株12株,揭示了其调控青贮微生物群落演替,使多种同型异型乳酸菌共存,协同促进发酵过程中产酸-抑菌-提质的作用机制,为该区域优质青贮饲料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创建了以“原料降湿安全高效生产为前提、耐高温特色乳酸菌使用为关键”的优质青贮饲料生产技术体系。研发了“化控壮苗、减量减次施氮、玉草轮作、干湿混贮”的青贮原料降湿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创建了抑制饲草青贮过程中不良微生物繁殖的“因草定配比”、“因湿定浓度”的乳酸菌应用技术;集成了湿热地区优质青贮饲料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了第一部湿热地区饲草青贮加工技术规程,破解了湿热地区饲草难以贮存的困境,为该区域饲草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技术途径。
——4. 采用“三融合转化体系、四结合培训模式”,加速了成果的推广应用。近3年累计推广种植青贮原料110.97万亩,减施纯氮1.11万吨,加工青贮饲料207.44万吨,新增固碳量20.18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3.12亿元;助力11万农户脱贫,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获专利25件(发明16件),国家菌种库登记菌株12株,制定地方和企业标准6项,入选省级农业主推技术4项,发表论文72篇(SCI 34篇,TOP 1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4),登记软件著作权1件,出版教材专著5部。
二、提名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三、主要完成人
姓名 |
排名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闫艳红 |
1 |
教授 |
四川农业大学 |
李 平 |
2 |
教授 |
贵州大学 |
李小梅 |
3 |
讲师 |
四川农业大学 |
关 皓 |
4 |
讲师 |
西南民族大学 |
程明军 |
5 |
高级畜牧师 |
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
冉启凡 |
6 |
助理研究员 |
重庆畜牧科学院 |
向世忠 |
7 |
高级兽医师 |
宣汉县饲草饲料工作站 |
李洪泉 |
8 |
研究员 |
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
文兴金 |
9 |
研究实习员 |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
何 玮 |
10 |
副研究员 |
重庆畜牧科学院 |
翟世锋 |
11 |
农艺师 |
绵阳市九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胡剑锋 |
12 |
讲师 |
四川农业大学 |